作者归档:admin

心中有光的人,是真正的智者!

心里有光,世界便是暖的

钱理群先生曾说:人生道路是坎坷的,会遇到很多黑暗。要战胜黑暗,就必须唤醒内心的光明。

照亮自己的本心,方能化解内心的烦忧。王阳明在一首诗中写道:

人人自有定盘针,万化根源总在心。

却笑从前颠倒见,直至叶叶外头寻。

曾有学生问他:“老师,一朵花独自开在南山,跟你的心又有什么关系?”

王阳明回答:“你未看此花时,此花与你心同归于寂;你来看此花时,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,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。”

花当然是自开自落的,可它能否扰动我心,却由我来决定。

物随心转,境由心造,一切烦恼皆由心生。眼中所见的世界,就是你内心的世界。

你若光明,这世界就不会黑暗;你若温暖,这世界就不会凉薄。

 

与人为善,做“有光”之人

行善之人,如春园之草,不见其长,日有所增。

而宝钗就像一把伞,虽然自己的空间并不一定很大,但她会尽量把那些需要一起遮风避雨的人接纳到自己的伞下:

大观园起了海棠诗社,湘云自罚要做一回东道主。可她又不是一个财务自由之人。于是,宝钗主动帮助她组织了一场螃蟹宴。

对于处境更加不好的邢岫烟,宝钗主动帮她赎回了当铺的棉衣;对于受到夏金桂虐待的香菱,宝钗也把她要到了自己屋里来。

青年作家刘同在书中写道:在无涯的时光里,愿我们一路追随光亮,做个内心有光,有能量的人,然后也能给予别人光亮与温度。

去靠近内心自带光源的人,不仅可以在我们的生活中为自己的人生指路,而且可以为他人照明。

靠近内心自带光源的人,你会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,也正是这种正能量的传递,让人生充满许多未知的惊喜。

点燃自身的光源,去照亮别人,则是人生远行的终极目标。

心中有光,何惧路长

王小波曾说:“生活就是一个缓慢受锤的过程。”

 

没有什么比活着更艰辛,但却也没有什么比活着更快乐,或许,你正在为世界各国的疫情蔓延而焦虑,或许,你正经历着缺钱的煎熬,或许,你遭遇了不可预知的意外,又或许……

 

其实,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,都未曾被生活绕过。心里的光,是一种智慧的修炼,一种心态的保持。

心中有光的人,才是智者

那种光是柔和的,足以控制自身的情绪。做一个内心有光的人,遇到事情不要生气,不要抱怨,懂得一笑而过,更懂得奋力前行。

立地成圣的王阳明也是一路坎坷:

先是参加会试,名落孙山。然后直言上书,却又触怒刘瑾,不仅被廷杖四十,还因此被贬到贵州龙场,到了龙场之后,生活条件艰苦,当地瘴毒严重,乡民们还十分排挤他,尽管如此,王阳明依旧能够笑对生活,悟道成圣。

心中有光的人,一定是宽容的

那种光是炽热的,足以宽容他人的一切。宽容不是懦弱无能,而是一种成熟,一种豁达。儒家主张“忠恕”,你原谅别人也就是原谅自己。

明正德十四年,王阳明奉命缉拿宁王,可就在他顺利擒获宁王之后,奸臣们纷纷嫉恨他,故意挑衅王阳明,对其百般辱骂,然而王阳明丝毫没有任何动作,在他看来:“忿怒之类的偏颇情绪,人心之中怎么会没有呢?

只是不应当有而已。平常人在动怒时,控制不住感情,便会怒得过了度,就不是廓然大公的本体了。”

心中有光的人,能容万物,不乱于心,不困于情,不缠于物。漫漫人生路,一边温暖自己,一边照亮他人。

人生三为!

后来,他常常劝诫弟弟和后人,要秉着以和为贵的原则,修身养性,与人相处。

正如诸葛长青所说:“天地之间乃中庸也,故以和为贵。”

行走人世间,当以和为贵,以善为本,以诚为先。

 

以和为贵

曾国藩任两江总督的时候,有一位在白阳坪时认的干爹来找他。

老人家风尘仆仆的从老家赶来,对他有事相求:家乡的地被恶霸看上了,打了官司,官府也一直向着恶霸说话,请他出头。

听了老人的意思,曾国藩陷入两难。一方面,干爹的确是受了委屈,理应帮忙;一方面,他从来没有干涉过地方官员办公。

曾国藩把烦恼告诉了夫人,夫人说:“于法,你应该为百姓伸冤;于情,你应该为干爹解决难题。”

随后,老人获得一把签满朝廷命官之名的扇子,回乡让官府重新审理案子。

尽管旧社会的女性地位较低,但是曾公仍能悉心向夫人求教,夫人理性献策,实属难能可贵。

和,是治家之道;齐,是治家之方。家和万事可兴,心齐万难可解。

正如曾公在家书里所道:“凡一家之中,和字能守几分,未有不兴,不和未有不败者”。

 

以善为本

曾国藩认为,“为善最乐,为恶最苦”。他还在遗嘱中补充到,“善莫大于恕”,最大的善良就是宽恕。

厚德载万物,宽容聚人气。当年,左宗棠、李鸿章都是曾国藩的幕僚。

左宗棠在背后对曾国藩恶语相向,多番诋毁,曾公不但没有记仇,反而大力举荐他收复新疆失地,李鸿章也出于对曾国藩不服气屡次进行讥讽,曾公没有报复,依旧以礼相待,助其官运亨通。

宽容之人,必有厚福。曾公的胸怀,能忍常人所不能忍,为他“赢”来了很多忠心耿耿的部下。

大海善于包容,故能成其大。善于宽容,是成大事的前提,2000多年前,弟子问孔老夫子:“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?

夫子仅回答了一个字:“恕”。人之善恶,一念之间。懂得宽恕的人生,前方更加开阔。

南朝梁简文帝萧纲曾说过:一善染心,万劫不朽,百灯旷照,千里通明。

 

以诚为先

前苏联坊间流行一个笑话:什么是为官之道?就是:说了不写,写了不签字,签了字不盖章,盖了章不执行,这种敷衍了事、粉饰太平的作风,曾国藩是万分唾弃的。

在与洋人打交道的事情上,清朝官员很是“团结统一”,认为“想与洋人交涉,不管什么,我只同他打痞子腔。”

只有曾国藩认真的说:“依我看来,还是用一个诚字,诚能动物,我想洋人亦同此人情……老老实实,推诚相见,与他平情说理;

虽不能占到便宜,也或不至过于吃亏脚蹈实地,磋跌亦不至过远,想来比痞子腔总靠得住一点。”

“诚”字,贯穿了一代名臣曾国藩的一生,有位作家说,一个人的威信来自于人格魅力,人格魅力来自于平时恪守诚信。

诚为先,天之道也

诚心诚意,真心待人,人际关系会越来越好,脚下的路也会越来越好走。

人生三为,事无不成。

以和为贵,人和、心和、家和,万事大吉。

以善为本,与人为善,便是在给自己积福。

以诚为先,处事待人皆须诚,方可走天下。

励志人生:唯有活在眼下,才是最有意义的事!

一个真正有本事的人,不仅做事能力要强,也能深谙为人处世之道,懂得人品的重要性。我们的人生实际上可用四个字概括,就是“做人” 和"做事”。只要把人做好了,做事也就顺畅了。  

过去的事,交给岁月去处理;将来的事,留给时间去证明。我们真正要做的,就是牢牢地抓住今天,让今天的自己胜过昨天的自己。

只要你奔跑,这个世界就会跟着你奔跑,只要你停驻,这个世界就会舍弃你独自奔跑。唯有你确定一个方向,使劲的跑起来,这个世界会为你而让路。

自己想要的东西,要么奋力直追,要么干脆放弃。别总是逢人就喋喋不休的表决心或者哀怨不断,做别人茶余饭后的笑点。

哪里有什么老天的眷顾,所谓的幸运和成功都源于你自身的努力和付出。请记住,你现在多走的每一步都在拉开着你和别人的差距。要做,就做生活的强者。

人生在世,要知道自己的追求,放飞梦想,努力拼搏。不怕挫折,克服困难,也许并不是那么容易,其实并没有什么事情是做到与做不到,而是你自己想做不想做。

世上通向成功的路有很多条,但在路上的人却只有两种,一种人永远都在“想象出发”的路上,还有一种人是已经在“出发”的路上。而最后成功的人,通常是后者,是那些真正脚踏实地走在路上的人。

生中最好的贵人,永远是努力的自己。只有靠自己的力量一步步跨过泥泞,才能离想要的生活越来越近!最好的财富不是腰缠万贯,而是朝着好的人生一路蜕变!

请你,担负起对自己的责任来,不但是活着就算了,更要活得热烈而起劲,不要懦弱,更不要太多人的指引。每一天,活得踏实,将分内的工作,做得尽自己能力之内的完美,就无愧于天地。

看了《新版乌鸦喝水》才明白:比贫穷更可怕的,是低水平的认知

作者:羊驼

来源:富小书(ID:fxsfrc)

最近在朋友圈刷到了一个新版乌鸦喝水的故事:一只乌鸦绞尽脑汁,终于琢磨出了往瓶里丢石子的方法,并顺利喝到了水。

然而它却没有料到,另一只乌鸦根本不往瓶子里丢石子,而是嘴里直接含上了一根吸管。

其实,生活中不乏像第一只乌鸦这样的人。

自己拼尽全力得到的东西,别人却能轻而易举获得。

有人说,人与人之间的差距,不是智商,不是能力,而是认知层次。

认知水平较低的人,往往很难过好这一生。

  • 真正困住一个人的,永远是固有认知。

《三体》一书中,有个词叫“降维打击”。

本是指外星人使用“二向箔”,将太阳系由三维空间降至二维空间的一种攻击方式。

但它还有另一种解释:

如果一个人所面临的问题与他的认知处于同一维度,那他是无法解决这些问题的。

而当他的认知处于高维度时,这些问题就会变得无足轻重,甚至不复存在。

作者@硬核小白讲过这样一个例子:

有一只蜗牛叫小黑,在一处被人施了法,只能按照规定的螺旋式线路前行。

但在小黑看来,他一直走的都是直线,永远是从A到B。

因为小黑的认知还在一维空间里,它认为直线是不能变成螺旋状的。

而一维的螺旋需要在二维的平面上才能看透。

当小黑走出魔咒后,来到了一个超大的球面上,但小黑用尽了浑身力气,还是爬不出这个球面。



因为这时,小黑的智商虽然上线了,但认知还停留在二维世界里,它不知道平面会弯曲成一个闭合的球。

而二维的球面,则需要在三维空间里才能看透。

爱因斯坦曾说:

“这个层次的问题,很难靠这个层次的思考来解决。”

因为真正困住我们的,从来不是眼前的这些困境,而是我们固有的认知。

它将我们的视野禁锢在了方寸之地,从而迷失了方向。

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:管窥效应。

当一个人的眼睛,只能通过一根管子看东西,那么他就只能看到管子里面的东西。

而一个人的固有认知,就如同这根管子,唯有打破它,我们才能看到外面的世界。

  • 你的认知高度,决定了你看世界的高度。

一位创业老板曾说:“未来不再是信息差时代,而是认知差时代。”

人与人之间的差距,主要就是认知差,认知层次不同,结局就会千差万别。

在《你的孤独,虽败犹荣》中,作者刘同在日记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。

大学毕业后,他进入电视台工作。

那时,同期应聘进栏目组的大学生有近十位,工种类似。

 

但一段时间后,刘同发现,只有他和另一位男同事每天工作近15个小时,其他人6个小时都不到。

他当时第一反应就是“不公平”,觉得自己太傻了。

同样是大学生,为什么他们就一直加班、拍摄、编辑、写策划,而其他人却那么清闲。

后来他向同他一起的男同事抱怨:

“他们把我们俩当猪吗?

为什么吃苦的都是我们,大家拿的工资还一样多?”

男同事看了他一眼,说:

“他们才是猪,你想想,工作就只有那么多。

如果拿一天50个小时的工作量来算,咱俩就做了30个小时,剩下那么多人只做20个小时的工作,每个人才三四个小时。

假使工作是升级打怪、积累经验的话,我们俩比他们先获得更多的经验值不说,当我们犯了100个行业错误的时候,他们或许才犯了不到10个。

而且年纪越大,犯错误被原谅的可能性就越低,我们是抢了人家的机会,我们怎么可能是犯傻呢?”

从那一刻起,刘同就像是被打通了任督二脉一样,努力工作,不再抱怨。

后来,他说道:


大多数人不会在同一个地方工作一辈子,大多数人也不会在同一个岗位做一辈子。

我们所有的累积,都是为了给人生最后的那个位置,打一个稳定的根基。

因此,每个获取经验的机会都显得尤为重要。


事实也确实如此,最终,刘同成为了光线的副总裁,而与他同期的那些应聘者,却还在原地打转。

人与人之间,认知失之毫厘,结局就可能差之千里。

一个人的认知边界决定了他的人生边界,认知高度决定了他看到世界的高度。

就像《教父》中的那句经典台词:

“花半秒钟就能看透事物本质的人,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,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。”

  • 成长的本质:认知升级。

在《罗辑思维》一书中,作者罗振宇说,他接触新领域A这块已经好几年了。

有一次他给一位尊敬的兄长打电话,咨询道:“大哥,您说我应该怎么抓住领域A处的机会呢?”

兄长说:

“面对一种新技术,如果站在原来的行业里问,怎么抓住这个新机会呢?

最后的结果,基本都是抓不住。

得换个思路,这个技术会成就什么东西?那就去干这个东西。”

所谓认知决定思路,思路决定出路。

一个人成长的本质,就是认知升级。

那么,如何提升认知的层次,实现思维的跃迁呢?

1. 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

《知识大迁移》中,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:

一个人的知识积累情况,会影响他的认知水平,多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,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认知、不同的思维方式,拓宽我们认识世界的广度。

从而可以建立自己的认知维度,更全面地看问题。

2. 接触不同层次的人和圈子

有一个“圈子定律”,说的是一个人的能力、财富等,是他最常接触的5个朋友的平均值。

认知亦是如此。

我们或许能从周围人身上学到很多,但多数可能只是简单的重复,而自己的认知水平还是难以突破。

贾平凹先生曾说,朋友的圈子其实就是一个人的人生世界,当我们去认识更高层次的人,接触不同层次的圈子时,我们的认知也会随之提升。

3. 用“终点思维”看问题

什么是“终点思维”,就是站在事物发展的更长远的终点上看问题。

很喜欢贝索斯的一句话:


如果你做的每一件事把眼光放到未来三年,和你同台竞技的人会很多;

但是如果你的目光能放到未来七年,那么可以和你竞争的就很少了。


很多时候,我们总是局限于眼前的收益,从而缺乏长远的考虑。

但如果我们加上时间跨度,站在事物的长远发展上去看,可能就会有不一样的决定。

作家水木然在《深层认知》中写道:“认知,是未来社会的核心资本。”

打破原有认知,实现思维的破局,不仅是治愈当下的良药,也是掌控未来的钥匙,升级认知层次,完成思维的飞跃,更是一个人实现人生逆袭的绝佳途径。

点个在看,往后余生,愿你我都能在知识的海洋里,汲取营养,升级认知,参悟人生。

成年人最需要的一种思维能力!

比身体自律更重要的,是思维自律

一切的自律,本质上都是思维上的自律。

唯有思维上自律起来,外在行为的自律,才会变得水到渠成。 

 

工作生活中,我们需要先跳出的怪圈:

克制自己纠正别人的欲望

林清玄曾说:“白鹭立雪,愚人见鹭,聪者见雪,智者见白。”

不同的人,处境不同,立场不同,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也不尽相同。

人与人之间本就不同,认知层次不一样,一味争辩,结果都是在消耗你自己。

不要活在别人的价值观里

你的人生,从来就不是活给别人看的。

一只站在树上的鸟儿,从不担心树枝会突然折断,因为它的底气来源于自己的翅膀。

一个心中有光的人,从不害怕别人会突然冷淡,因为他的温暖来源于他的自信。

 

停止内耗

 

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觉?有时候,一天下来感觉心力交瘁,特别累。

细细想来,似乎又没有做很劳累的事,总有被掏空的疲倦感。

想太多,就是折磨自己。

很多时候,阻碍你行动的,往往不是未知的困难,而是你多余的想法。

成年人最需要的思维能力:破局

敢于破局,才能走出思维的牢笼。

无论做什么事,固守惯性思维,一路直撞南墙,往往吃力不讨好。

当你感到走进死胡同时,要看看旁边还有没有出口。

只有随势而变,学会换一个角度去看待问题,面对困局方可游刃有余。

“高手并不是能力比我们强、智商比我们高、定力比我们好。只是因为他们思考比我们深、见识比我们广,他们看到了更大的系统。”

这个系统,就是局。

所谓“不破不立”,懂得打破常规去思考的人,才能成为不同寻常的人。

 

如何破局?

主要有以下建议:

  • 找到“元问题”

我们都听说过和尚分粥的故事。

两个和尚分粥,负责分粥的和尚,当然想给自己多分一些,而另一个人当然不答应。

如何真正解决这个问题?

劝他们其中一位让步吗?

显然不行。

最有效的解决方案是让一个和尚分粥,另一个和尚选粥。

选粥的和尚,当然会挑多的那碗。

为了不吃亏,分粥的和尚,只能把两碗粥分得尽量一样多。

这样,两个和尚才能获得了他们都认可的公平。

  •  拥有“时间思维”

关于破局,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把时间这个维度纳入考量。

如果你学习一项技能,可以先试着给自己制定更长远的目标,一步步拆分目标,一步步精进。

如果你选择一份工作,就多考虑这家公司的发展前景,而不是只看眼前的薪资待遇。

如果你做一项投资,不妨从更长的周期去考量这项投资的回报和收益,只有拥有时间思维,从更长的时间上来考量不同的选择,才能做出更明智的选择,给自己更多的信心和动力。

  • 提升认知

 

  • 深度思考


知识通常都是正向描述一个规律,而智慧就是负责怀疑这个规律,智慧就是认知的本质,想要提升认知水平,知识技能的积累是不够的,还必须要有深度思考的能力。

 

  • 终身学习


一路前行,一路学习,当你的知识密度越高、见识越广时,你的认知思维能力也会越高。

  • 升级圈子


不同的圈子,有着不同的思维认知,和优秀的人同行,打开你的视野和格局,你的生命层次也会不断提升。

最能反映一个人见过世面的4种表现!

很多人喜欢把见过世面等同于,去过多少地方,见过多少人,甚至是拥有多少财富。

这不过是表象,见世面不单单是“见过”就够了,真正见过世面的人,会把看过的风景、遇过的人、处过的事,内化为自己的智慧。

关于争论

周国平说:


一个人如何对待持有不同观点的人,比他自己持有何种观点,更能反映他的文明程度。

那些见过世面的人,懂得尊重别人的想法。他们不会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急着反驳别人,也不会带着偏见去评价他人。

相反的,他们能理解更多不同的人和事,并予以尊重。

庄子和惠子是一对好朋友。他们一个是哲学家,一个是魏国的大官。

庄子搞不懂惠子,为什么那么喜欢做官。在庄子看来,做官就是戴上了黄金枷锁,虽然有权有势,但人生不自由灵魂不逍遥。

惠子也看不懂庄子,穷得穿不起裤子,腰带都只能用草绳,鞋子露出五个脚趾,吃不起饭,如何能逍遥。

但无论两人有多大分歧,也没有因此绝交,而是成了一对惺惺相惜的至交。

见过世面的人,没有看不惯的事,也没有容不下的人。他们允许自己与别人不同,也允许别人与自己不同。

春有百花秋有月,夏有凉风冬有雪。当你真正看过了世界,体会到天地的无垠,你会明白,人生并非只有一种活法。

关于身份感

一个人见识得多了,了解得多了,就会发现:你引以为傲的“身份”,是很“虚”的。

只有目光短浅,盯着眼前四角天空的人,才会生出莫名的优越感,曾国藩当年从湖南考中进士,到京城做官,也是一身傲气,看不起别人,他从小耳濡目染,觉得读书做官,谋取富贵是天经地义。

直到认识了大儒唐鉴,才开始明白读书的最终目的,居然不是做大官。在翰林院和别人聊天,一开口才知道自己的视野之狭窄,境界之低劣。

至此,曾国藩才真正放下骄傲,谦虚向学,修身明理,从而脱胎换骨。

骄傲源自浅薄,狂妄源于无知。

见过更大的世界的人,往往更谦逊;见过的东西越多,反而越朴素,正是因为看见了更真实的生活,知道了美好,也知道了不美好,才能放下身份感,谦逊低调,温润儒雅,对待任何人都不会有半分不恭。

关于欲望

这个时代,人们太容易被低级欲望俘获。疯狂买买买、追剧至天明……有多少人沉溺其中无法自拔?

真正见过世面的人,不会陷入低级欲望的陷阱,清华大学在举办110周年校庆时,曾有一张照片上了热搜。照片里,这个西装笔直,脚踏破旧自行车的人,是连续12年担任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的钱颖一教授。

就是这样一位学识渊博、功成名就的人,代步工具却是一辆破旧的自行车。他不是没有钱,只是把常人对于低级欲望的执念化作了对学术的追求罢了。


低级的欲望是消耗,高级的欲望是自律,顶级的欲望是煎熬。

当你挣脱了低级欲望的桎梏,用长期主义来充实自己,物质极简,精神丰盈,才是真正的“见过大世面”。

关于低谷

人生并非坦途,高峰有时,低谷亦有时。顺境时志得意满,逆境时堕落沉沦,这样的人永远是生活的弱者。

一个人跌倒再爬起来并不难,难的是从至高处落到最低谷,还能不沉沦、不放弃,甚至走得更远,这才是见过大世面的人。

抗战期间,梁实秋在重庆避难,他把处所命名“雅舍”。

别以为“雅舍”是多么高雅舒适的地方,其实墙是竹篾墙,有窗无玻璃,大雨滂沱时一片狼藉,北风萧瑟的寒夜就更难捱。屋内蚊鼠横行,地板踩上去吱吱作响。

雅舍环境虽不如人意,他却看书喝茶,赏花赏景,把艰苦的生活过成了“世外桃源”。

一个人看过世间无常,便修得了一颗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的心。

境随心转,随遇而安。什么叫见世面?就是能扛事,就是能高处也能低就。

活给自己看!(说得好)

没有人值得你委曲求全,

活在这个世上,

有多少人喜欢你,就有多少人厌恶你,

即使被人讨厌,也别随意翻脸,

心中的苦,自己懂,

眼角的泪,偷着咽。


事事周全,人人称赞,

经历了人情冷暖,

看清了丑恶嘴脸,

慢慢的放下心中不必要的执念,

不理会别人对你的敷衍,

不争辩别人对你的污言,

行得正,才走得稳,

心放宽,才笑得甜。

那些放不下的事,其实很无趣,

一些忘不了的人,其实已看淡,

与其把别人捧上天,

不如对自己多关怀。



活给自己看,才不会为难,

我的生活,我做主,

我的笑容,我喜欢,

别人的言行举止,和我无关,

他人的指点议论,抛到一边,

把有限的时间利用好,

提升自己的品质,填补知识的缺憾,

珍惜身边的至爱。

人生短暂,请活给自己看,

别人只是过路的风景,

自己才是人生的主宰,

改掉自身的缺点,反省自己的不足,

做一个有品有德、善良简单的人,

让笑容更灿烂,让生活更美满!

保持幸福的6个微习惯,胜过无数大道理!

生活中,每个人都渴望圆满,却难免遇到缺憾。

面对同一件事情,我们的心态决定了我们的感受。

这6个保持幸福的微习惯,胜过无数大道理

多分享

《关键对话》一书里写道:

“在实际生活中,要想和别人成为朋友,一起成就事业,首先就要学会分享。”

很多人怕吃亏,总想着占别人便宜,结果往往因小失大,为了一棵树,反而失去一整片森林。

一个人若总是守着自己那点利益不放,到头来,害苦的也只会是自己。

俗话说:“赠人玫瑰,手有余香。”

在某种意义上,分享也是一种“长远投资”,你肯为别人付出,别人才会为你付出。

学会分享和给予,你的人生之路才会越走越宽。

少固执

《晋书》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。

公元357年,前秦皇帝苻坚向大臣们宣布,决定进攻东晋。

大臣石越立马表示反对:“不可,晋国占据长江天险,对我们非常不利。”

苻坚听后,不以为然道:

“长江有什么了不起,我有百万大军,每个士兵把马鞭抛到江中,就足以堵断江水。”

又有许多大臣站出来反对,苻坚一概不听,坚持出兵。

他亲自率领百万大军进攻晋国,结果在淝水之战遭遇惨败,狼狈逃回洛阳。

经此一战,前秦国力大伤,很快就灭亡了。

一个人犯错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。

太过自我的人,往往会在一意孤行中毁了自己。

人活一世,懂得放下固执,择善言而听,才能走得更高、更远。

少熬夜

很多人都知道,睡得好有利于身体健康。

其实,规律的作息方式还能决定一个人的生活状态。

 

有句话说得好:


“睡前放下一切,醒来便是新生。”

无论昨天有多劳累,只要晚上及时休息,保持充足的睡眠,精神就能得到恢复。

 

第二天醒来拉开窗帘,让自己沐浴在清晨的阳光里,世界就又是全新而美好的样子。

然后带着这份愉悦的心情去工作,自然也会更高效,更得心应手。

 

如果你时常感觉精力不足,不妨从现在起,为自己制定一张作息计划表,让自己每天都能早睡早起,相信不用多久,你就会发现,能控制早晨的人,方可控制人生。

找到热爱

很认可这样一句话:


“人生最好的状态,莫过于有事做,有人爱,有所期待。

 

对于平淡的生活而言,热爱无疑是最好的解药。

它会赋予你能量,赐予你热情,吸引你不断去探寻生命的更多可能性,心有热爱,眼中自有光芒。去找到你所热爱的事,并为之全力以赴,才能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。

少纠结

一位老教授用手握住一杯水,问学生:“大家猜猜这杯水有多重?”

 

听着学生们五花八门的回答,教授笑道:

“水的重量,取决于我握着水杯的时间。

 

如果握一小会儿,水很轻;

如果一直握着,水就会变得越来越重,让人不堪重负。”

人生过往,亦是如此。

 

过去的事情已经发生,无论多么遗憾和懊恼,都于事无补。

 

好事坏事,终成往事,聪明的人懂得轻装上阵,把过往留在昨天,把精力留在当下,如此才能走得洒脱轻盈。


多行动

生活中,很多人都有拖延的习惯。殊不知,长此下去,个人的成长也会按下暂停键,遇到挑战不敢主动出击,遇到问题也不愿承担责任。

 

贝多芬说:


“人拥有的东西,没有比光阴更有价值的了,所以千万不要把今天的事拖延到明天去做。” 

 

如果你要健身,就从每天跑2公里开始;

 

如果你要看书,就从每天看10页书开始……

 

只有迈出第一步,才能打败惰性,书写精彩人生。

励志人生:不要把别人对自己的放弃,变成自己对自己的放弃。

天塌下来,有个高的人帮你扛着,可是你能保证,天塌下来的时候,个儿高的人没在弯腰吗?之后,还不是得靠自己!

大多数人做事没有成功,根本的原因是缺少做的魄力,缺少奋力拼搏的勇气。魄力,沉睡的人体内,一旦被唤醒,会做出许多神奇的事情来。你不要受自筑藩篱或禁闭的思想影响,而放弃追寻理想的魄力。

任何一个想提升人生质量的人,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具备积极的态度。你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会如何度过人生,决定了你的人生道路能走多远。

哪怕你失败了一次,两次,无数次,请记住只要你努力,你拼搏,你付出所有的等待只会越来越好,请相信努力的价值。

岁月不是杀猪刀,岁月是把雕刻刀。它一刀一刀把我们雕琢成现在的模样。当下的你付出全部的热爱和努力,累积点点滴滴的进步,都在指向并决定着你的未来。

这个世界上,天才真的好少好少,大部分的人都跟我们一样普通。成功的人,他们总是在我们看不到的背后,多做了一些努力。所以,不要轻易去羡慕别人的成功。自己多付出一点努力,每天多努力一点点,积少成多,相信有一天也会量变产生质变的。

河流不走直路而走弯路,是因为在前往大海的途中,它会遇到各种障碍,有些还无法逾越,所以只有绕道而行。人也是如此,遇到挫折,无需悲观失望,不要停滞不前,而是保持平常心,把走弯路看成是前行的另一种形式。这样,就可以像那些蜿蜒的河流一样,最终抵达人生的目标。

无论有多困难,都坚强地抬头挺胸,人生是一场醒悟,不要昨天,不要明天,只要今天。活在当下,放眼未来。人生是一种态度,心静自然天地宽。不一样的你我,不一样的心态,不一样的人生。

人生在世,不要总把自己与别人比。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点,做不成大树,可以做小草;做不成船长,可以做水手。最重要的是认识自己,找到自己,摆正位置,做个最好的自己!

杨幂的恋爱课,有毒!

作者:刘娜

微信公众号:闲时花开(ID:xsha369)


不知道从啥时候起,杨幂在娱乐圈,以两大人设,备受称赞:

 

一是,高情商。

 

二是,人间清醒。

 

所谓高情商,就是指她圆场圆得特别好。

 

比如金星采访她,问四小花旦里,谁动刀子最多,她回答“我啊,因为我生过孩子”,回答了问题,转移了话题,自黑了自己,又拉了一波好人缘,确实厉害。

 

所谓人间清醒,就是指她反应特别快。

 

比如某综艺上,主持人马东问她会把前任当人脉吗,她霸气地回答“我觉得,我才是那个人脉”,惹得满场喝彩。

 

最近,杨幂上了一个综艺,叫《毛雪汪》。

 

这综艺的名字,以歌手毛不易、喜剧演员李雪琴和毛不易的爱犬命名的,主要通过宅家生活+朋友做客聊天的方式,天马行空地谈谈人生和情感。

 

我极少看综艺,但关注情感,在热搜上看了“杨幂的恋爱课堂”后,跟着看了两眼。

 

看完后,我整个人都不好了。

为了避免被杠,我提前交代一下:

本文只是从思辨的角度,谈情感深处的人性和处境,并不攻击任何人——包括杨幂。

 

关于杨幂的恋爱课,我只说其中三个片段。

 

片段一:

 

毛不易和李雪琴问杨幂:

“喜欢的人不喜欢自己怎么办?”

 

杨幂回答:

 

“那就不和他联系了,有啥可联系,要说啥?

 

我没有自己的生活吗?我没有自己的事干吗?我可以做的事多了。

 

干嘛非要把时间花在你身上。不谈就不谈呗,认栽。

 

我认,我撤。祝你开心,幸福。”

 

是不是非常清醒,非常干脆,非常霸气?

是的。


恰恰因为太清醒,太干脆,太霸气,反而让人觉得遥不可及,高高在上,很难做到:她直接无视了提出这个问题的人,在不被喜欢后,需要时间和空间,去安放的忧伤和哀悼。

她很正确,但很无效。

片段二:

 

毛不易和李雪琴又问:

 

“很好的朋友突然和你不联系了,怎么办?”

 

杨幂回答:

 

“不联系就不联系呗。”

 

“会难过很久吗?”

 

“不会。”

 

“友谊那根弦断了啊。”

 

“断就断呗。为什么要管别人怎么定义你。”

 

大女主范儿十足。

 

说断就断,转身就走,不问原因,也不回头。

但,还是让人觉得哪里不对劲儿:

好朋友突然不再联系,总要问问原因,总要有些痛苦,总要去找问题,而后在看清真相后,是选择相忘于江湖,还是把矛盾解开,这才是绝大多数人的心路历程吧。

“你不理我,那我更不理你”,看似不纠结很勇敢,那恰恰也说明“没有和那个朋友真正好过”。

真正好过的人,是有情感上的反复牵扯,心灵上的左右为难的。

好过,意味着难以割舍。

 

片段三:

 

毛不易和李雪琴又问:

 

“如果一个男生因为钱和你在一起,你会难受吗?”

 

杨幂这么回答:

 

“如果对方因为我有钱跟我好的话,我可太开心了,因为我有钱。”

 

这个问答,简直是范冰冰“我是豪门”的翻版,所以显得特别杨幂。

而它也是“杨幂的恋爱课堂”上热搜后,我觉得它有毒的原因:当毛不易和李雪琴,小心翼翼地说出自己的情感困惑时,杨幂小嘴叭叭叭地进行干脆利索的回击。

她说出的只是自我的情感认同,从来没有给毛不易和李雪琴的情感,以共鸣,以支撑,以方法。

她这充其量是分享自我,而不是情感课堂:

课堂,研究的是底层逻辑和集体共鸣。


而杨幂的分享,只适合过惯了大女主生活的杨幂们:

她们成长顺遂,名利加身,要颜值有颜值,要名气有名气,要金钱有金钱,要硬气有硬气。

她们不在乎别人是否爱她们,她们也不怕失去老朋友,她们更不在乎靠近她们的人仅仅因为钱——因为她们有的是钱。

 

因为她们不怕,所以她们说出来的每句话都听起来很飒。

 

也因为她们不怕,所以她们的话,之于瞻前顾后的我们,谨小慎微的我们,害怕失去的我们,敏感自卑的我们,没有退路的我们,屁的借鉴意义都没有!

杨幂们的情感法则,就像黄磊们的育儿之道一样,对于普通人毫无益处。

 

它属于另一个群体、另一个阶层。

听起来很有道理,但我们听再多,也无法过好这一生。

为什么?

 

为了更好地阐述这个问题,我决定再讲讲“专家建议”——

 

前段时间,“专家建议”被骂上热搜。

 

为什么?

 

这事儿也很偶然。

 

某个节目上,有专家建议,年轻人不要掏空六个腰包(双方父母,还有一对即将结婚的年轻人)凑首付,要留一部分现金流,去应对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风险,也要给父母留足养老看病的钱,买房的钱只能占你总资产的百分多少多少。

 

此言一出,年轻人都怒了:

 

“我建议专家不要建议了!”

 

年轻人不知道,不能把所有钱都砸到房子上吗?

 

当然知道!

 

年轻人不仅知道,不该掏空父母的腰包,而且知道父母老去,自己还要盘剥他们,是多么的不孝。

 

但,又能怎么办呢?

 

房价那么高,买吧父母脱一层皮,不买吧落不了户、孩子上不了学、被房东撵来撵去。

 

如果能凭自己的能力买得起房,谁愿掏空父母的钱包?

这些年,我们可是受够了专家们的建议了:

 

专家建议年轻人不要加班熬夜——不加班就失去工作,难道去当专家吗?

 

专家建议最好生三个孩子——且不说生不生得出来,咱就说生下来,专家帮忙养吗?

专家建议年轻人不要贪图高薪,要多做低薪但有价值的工作——房贷车贷,专家来帮忙贷吗?

专家建议年轻人结婚要早,离婚要冷静;专家建议没收入的话,可以把房租出去赚房租;专家们建议不要总吃外卖,要多做饭增加烟火气……

 

建议很好,但以后不要建议了。

 

因为所有建议,都只是有钱有闲的专家们站着说话不腰疼。

 

不接地气儿,没有共情,净是废话,屁用没有,一股子“何不食肉糜”式的矫情,根本不适合普罗大众。 

而互联网崛起的这些年,这种有毒的建议,可多了去了——

我看到一篇文章,是一个妈妈给某个大V写的求助信。


信中,这个妈妈谈到她家青春期的孩子,遇到的诸多问题。

 

大V头头是道地分析了一大篇,说了很多貌似正确的道理,然后笔锋一转,把中心思想固定在:

 

因为这个妈妈不会教育,所以她家孩子才有这么多问题。

咱先不说,教育是不是妈妈一个人的事儿,咱就试想一下:

如果,你是那位妈妈,你鼓足勇气找人倾诉,你看到这样的答复,你会是怎么样的心情?

 

你会感到羞耻感,会在“我怎么这么糟糕”的认知里,陷入低自尊的自我攻击,认为自己不配当妈妈。

 

更有趣的是,提建议的大V,自己并没有结婚,也没有生养过孩子。

 

她没有体会过一个辗转于家庭和事业的母亲,在漫长岁月里的操劳和焦虑、分裂和痛苦、自我审视和自我求助。

以及,她渴望被看见、被帮扶、被解救的呐喊。

 

所以,她的建议,就像杨幂谈爱情,谈友情那样,谈得特别果敢、干脆、利索、分明又爽快。

 

她们都忽略了,爱情也好,亲情也好,友情也好,其最重要最珍贵的部分,恰恰是说不清道不明的迟疑、犹豫、忐忑、不安。

 

甚至是脆弱、摇摆和疼痛。

 

“我喜欢的人离开了我,我是会不舍的,会痛苦的,会相思的。”

 

“我最好的朋友误解了我,我是会难过的,会追问的,会争辩的。”

 

“我有了孩子后最深的感触,并不是盛大的喜悦,而是害怕失去和教错的恐慌。”

 

这些细微、疼痛又反复的感受,才是真正的情感。

 

在大女主们的爽文面前,它们看似可笑又懦弱。

 

但,它们才构筑起情感褶皱处最细密的纹理,也是普罗大众心灵地图上最可贵的特质。

 

无法体察者,要么是过于幸运,如杨幂;要么是过于傲慢,如专家。

 

情感的土壤,是人性。

 

而人性不是斩钉截铁,黑白分明,说一不二。

 

人性的荒原上,有草地有沼泽,有鲜花有荆棘,有白昼的光有暗夜的黑,更有黑白之间的大量灰,还有树林中长出多条路的取舍。

 

不懂人性,不能共情,不足以谈情感,更不配提建议。

 

除此之外——

我们每个人,都需要警惕的是:

我们所表达的观点和建议,是自己心灵地图的投射。

 

如果,我们无法对当事人感同身受,无法陪当事人回到他自己的处境里,去建设他们自己的生活。

那么,我们的建议,充其量是自嗨,而不是益他。

 

就像,有个年轻人,遭遇种种不顺后,长途跋涉,去拜访智者。

 

他问:“哲人,我要如何破情执?”

 

智者回答:“我无法告诉你答案。这需要你自己去恋爱,见过足够多的人,吃过足够多的苦,习得足够的慈悲,你的情执自然就破了。”

 

年轻人又问:“那我要如何变富有?”

 

智者又答:“我也无法告诉你答案。这需要你自己去工作,让双手磨出茧子,让脚底丈量万里,让肩头扛起责任,你自然就会富有。”

 

年轻人再问:“我如何拥有你的智慧?”

 

智者接着回答:“你此生都无法拥有我的智慧,即便你修行足够,财富加身,觅得爱人,你最后拥有的智慧,还是你自己的。

 

因为,你是你自己处境的主人,你是你自己经历的见证,你是你自己智慧的叠加。”

 

这个故事,道出了建议的本质:

 

它不是“我”怎么做。

 

它是,我陪着你,回到你的处境里,守望你找到真实的自我,然后在你自己的王国,当个建设者。

 

在这个过程中,我尊重你所有的彷徨和怯弱,因为它们会摆渡你,前往清澄且勇敢的湖泊。

闲时花开(ID:xsha369):作者刘娜,80后老女孩,情感专栏作家,文艺也理性,温柔也死磕。新书《见字如面》全网热销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