杨幂的恋爱课,有毒!

作者:刘娜

微信公众号:闲时花开(ID:xsha369)


不知道从啥时候起,杨幂在娱乐圈,以两大人设,备受称赞:

 

一是,高情商。

 

二是,人间清醒。

 

所谓高情商,就是指她圆场圆得特别好。

 

比如金星采访她,问四小花旦里,谁动刀子最多,她回答“我啊,因为我生过孩子”,回答了问题,转移了话题,自黑了自己,又拉了一波好人缘,确实厉害。

 

所谓人间清醒,就是指她反应特别快。

 

比如某综艺上,主持人马东问她会把前任当人脉吗,她霸气地回答“我觉得,我才是那个人脉”,惹得满场喝彩。

 

最近,杨幂上了一个综艺,叫《毛雪汪》。

 

这综艺的名字,以歌手毛不易、喜剧演员李雪琴和毛不易的爱犬命名的,主要通过宅家生活+朋友做客聊天的方式,天马行空地谈谈人生和情感。

 

我极少看综艺,但关注情感,在热搜上看了“杨幂的恋爱课堂”后,跟着看了两眼。

 

看完后,我整个人都不好了。

为了避免被杠,我提前交代一下:

本文只是从思辨的角度,谈情感深处的人性和处境,并不攻击任何人——包括杨幂。

 

关于杨幂的恋爱课,我只说其中三个片段。

 

片段一:

 

毛不易和李雪琴问杨幂:

“喜欢的人不喜欢自己怎么办?”

 

杨幂回答:

 

“那就不和他联系了,有啥可联系,要说啥?

 

我没有自己的生活吗?我没有自己的事干吗?我可以做的事多了。

 

干嘛非要把时间花在你身上。不谈就不谈呗,认栽。

 

我认,我撤。祝你开心,幸福。”

 

是不是非常清醒,非常干脆,非常霸气?

是的。


恰恰因为太清醒,太干脆,太霸气,反而让人觉得遥不可及,高高在上,很难做到:她直接无视了提出这个问题的人,在不被喜欢后,需要时间和空间,去安放的忧伤和哀悼。

她很正确,但很无效。

片段二:

 

毛不易和李雪琴又问:

 

“很好的朋友突然和你不联系了,怎么办?”

 

杨幂回答:

 

“不联系就不联系呗。”

 

“会难过很久吗?”

 

“不会。”

 

“友谊那根弦断了啊。”

 

“断就断呗。为什么要管别人怎么定义你。”

 

大女主范儿十足。

 

说断就断,转身就走,不问原因,也不回头。

但,还是让人觉得哪里不对劲儿:

好朋友突然不再联系,总要问问原因,总要有些痛苦,总要去找问题,而后在看清真相后,是选择相忘于江湖,还是把矛盾解开,这才是绝大多数人的心路历程吧。

“你不理我,那我更不理你”,看似不纠结很勇敢,那恰恰也说明“没有和那个朋友真正好过”。

真正好过的人,是有情感上的反复牵扯,心灵上的左右为难的。

好过,意味着难以割舍。

 

片段三:

 

毛不易和李雪琴又问:

 

“如果一个男生因为钱和你在一起,你会难受吗?”

 

杨幂这么回答:

 

“如果对方因为我有钱跟我好的话,我可太开心了,因为我有钱。”

 

这个问答,简直是范冰冰“我是豪门”的翻版,所以显得特别杨幂。

而它也是“杨幂的恋爱课堂”上热搜后,我觉得它有毒的原因:当毛不易和李雪琴,小心翼翼地说出自己的情感困惑时,杨幂小嘴叭叭叭地进行干脆利索的回击。

她说出的只是自我的情感认同,从来没有给毛不易和李雪琴的情感,以共鸣,以支撑,以方法。

她这充其量是分享自我,而不是情感课堂:

课堂,研究的是底层逻辑和集体共鸣。


而杨幂的分享,只适合过惯了大女主生活的杨幂们:

她们成长顺遂,名利加身,要颜值有颜值,要名气有名气,要金钱有金钱,要硬气有硬气。

她们不在乎别人是否爱她们,她们也不怕失去老朋友,她们更不在乎靠近她们的人仅仅因为钱——因为她们有的是钱。

 

因为她们不怕,所以她们说出来的每句话都听起来很飒。

 

也因为她们不怕,所以她们的话,之于瞻前顾后的我们,谨小慎微的我们,害怕失去的我们,敏感自卑的我们,没有退路的我们,屁的借鉴意义都没有!

杨幂们的情感法则,就像黄磊们的育儿之道一样,对于普通人毫无益处。

 

它属于另一个群体、另一个阶层。

听起来很有道理,但我们听再多,也无法过好这一生。

为什么?

 

为了更好地阐述这个问题,我决定再讲讲“专家建议”——

 

前段时间,“专家建议”被骂上热搜。

 

为什么?

 

这事儿也很偶然。

 

某个节目上,有专家建议,年轻人不要掏空六个腰包(双方父母,还有一对即将结婚的年轻人)凑首付,要留一部分现金流,去应对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风险,也要给父母留足养老看病的钱,买房的钱只能占你总资产的百分多少多少。

 

此言一出,年轻人都怒了:

 

“我建议专家不要建议了!”

 

年轻人不知道,不能把所有钱都砸到房子上吗?

 

当然知道!

 

年轻人不仅知道,不该掏空父母的腰包,而且知道父母老去,自己还要盘剥他们,是多么的不孝。

 

但,又能怎么办呢?

 

房价那么高,买吧父母脱一层皮,不买吧落不了户、孩子上不了学、被房东撵来撵去。

 

如果能凭自己的能力买得起房,谁愿掏空父母的钱包?

这些年,我们可是受够了专家们的建议了:

 

专家建议年轻人不要加班熬夜——不加班就失去工作,难道去当专家吗?

 

专家建议最好生三个孩子——且不说生不生得出来,咱就说生下来,专家帮忙养吗?

专家建议年轻人不要贪图高薪,要多做低薪但有价值的工作——房贷车贷,专家来帮忙贷吗?

专家建议年轻人结婚要早,离婚要冷静;专家建议没收入的话,可以把房租出去赚房租;专家们建议不要总吃外卖,要多做饭增加烟火气……

 

建议很好,但以后不要建议了。

 

因为所有建议,都只是有钱有闲的专家们站着说话不腰疼。

 

不接地气儿,没有共情,净是废话,屁用没有,一股子“何不食肉糜”式的矫情,根本不适合普罗大众。 

而互联网崛起的这些年,这种有毒的建议,可多了去了——

我看到一篇文章,是一个妈妈给某个大V写的求助信。


信中,这个妈妈谈到她家青春期的孩子,遇到的诸多问题。

 

大V头头是道地分析了一大篇,说了很多貌似正确的道理,然后笔锋一转,把中心思想固定在:

 

因为这个妈妈不会教育,所以她家孩子才有这么多问题。

咱先不说,教育是不是妈妈一个人的事儿,咱就试想一下:

如果,你是那位妈妈,你鼓足勇气找人倾诉,你看到这样的答复,你会是怎么样的心情?

 

你会感到羞耻感,会在“我怎么这么糟糕”的认知里,陷入低自尊的自我攻击,认为自己不配当妈妈。

 

更有趣的是,提建议的大V,自己并没有结婚,也没有生养过孩子。

 

她没有体会过一个辗转于家庭和事业的母亲,在漫长岁月里的操劳和焦虑、分裂和痛苦、自我审视和自我求助。

以及,她渴望被看见、被帮扶、被解救的呐喊。

 

所以,她的建议,就像杨幂谈爱情,谈友情那样,谈得特别果敢、干脆、利索、分明又爽快。

 

她们都忽略了,爱情也好,亲情也好,友情也好,其最重要最珍贵的部分,恰恰是说不清道不明的迟疑、犹豫、忐忑、不安。

 

甚至是脆弱、摇摆和疼痛。

 

“我喜欢的人离开了我,我是会不舍的,会痛苦的,会相思的。”

 

“我最好的朋友误解了我,我是会难过的,会追问的,会争辩的。”

 

“我有了孩子后最深的感触,并不是盛大的喜悦,而是害怕失去和教错的恐慌。”

 

这些细微、疼痛又反复的感受,才是真正的情感。

 

在大女主们的爽文面前,它们看似可笑又懦弱。

 

但,它们才构筑起情感褶皱处最细密的纹理,也是普罗大众心灵地图上最可贵的特质。

 

无法体察者,要么是过于幸运,如杨幂;要么是过于傲慢,如专家。

 

情感的土壤,是人性。

 

而人性不是斩钉截铁,黑白分明,说一不二。

 

人性的荒原上,有草地有沼泽,有鲜花有荆棘,有白昼的光有暗夜的黑,更有黑白之间的大量灰,还有树林中长出多条路的取舍。

 

不懂人性,不能共情,不足以谈情感,更不配提建议。

 

除此之外——

我们每个人,都需要警惕的是:

我们所表达的观点和建议,是自己心灵地图的投射。

 

如果,我们无法对当事人感同身受,无法陪当事人回到他自己的处境里,去建设他们自己的生活。

那么,我们的建议,充其量是自嗨,而不是益他。

 

就像,有个年轻人,遭遇种种不顺后,长途跋涉,去拜访智者。

 

他问:“哲人,我要如何破情执?”

 

智者回答:“我无法告诉你答案。这需要你自己去恋爱,见过足够多的人,吃过足够多的苦,习得足够的慈悲,你的情执自然就破了。”

 

年轻人又问:“那我要如何变富有?”

 

智者又答:“我也无法告诉你答案。这需要你自己去工作,让双手磨出茧子,让脚底丈量万里,让肩头扛起责任,你自然就会富有。”

 

年轻人再问:“我如何拥有你的智慧?”

 

智者接着回答:“你此生都无法拥有我的智慧,即便你修行足够,财富加身,觅得爱人,你最后拥有的智慧,还是你自己的。

 

因为,你是你自己处境的主人,你是你自己经历的见证,你是你自己智慧的叠加。”

 

这个故事,道出了建议的本质:

 

它不是“我”怎么做。

 

它是,我陪着你,回到你的处境里,守望你找到真实的自我,然后在你自己的王国,当个建设者。

 

在这个过程中,我尊重你所有的彷徨和怯弱,因为它们会摆渡你,前往清澄且勇敢的湖泊。

闲时花开(ID:xsha369):作者刘娜,80后老女孩,情感专栏作家,文艺也理性,温柔也死磕。新书《见字如面》全网热销中。